恶之米,人性之蛊
最近终于读完了苏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米》。 合上书页的那一刻,心中五味杂陈,但最强烈的感受并非感动或悲悯,而是一种深切的痛苦与不适。这本书里的黑暗、苦痛与人性扭曲,其冲击力之强,令人难以平静。
并非“旧社会把人变成鬼”
起初,我以为这会是一个传统的故事:一个来自乡下的年轻人,在城市的米店里畏畏缩缩、老老实实地干活,挣扎求生。然而,主角五龙的形象很快就颠覆了我的预想。他并非被环境所迫的善良之辈,更像是一颗天生的“坏种”。从他踏入城市的那一刻起,似乎就对城里人带着一种天生的阶级仇恨。他跪在米店老板面前求一份活计的场景让人唏嘘,但这与其后来的所作所为形成的巨大反差,更让人不寒而栗。
这让我想到了余华的《活着》,同样是描写苦难,但《活着》给人的感觉是悲悯,是对生命韧性的感叹。而《米》则完全不同,它带来的只有痛苦和一种近乎身临其境的“作恶感”。我很难从五龙的堕落中看出“旧社会把人变成鬼”的清晰历程,反而觉得,是社会本就污浊,而五龙内心的恶,比这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他从一个逃荒者,到帮派分子,再到后来当了汉奸,每一步都源于他内心的自私、狭隘、睚眦必报和残暴。 他所做的一切,似乎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欲望,而非简单的复仇。
一家上下的病态与癫狂
五龙对大米的痴恋,已经超越了物质需求,成为一种病态的、甚至带有性意味的恋物癖。 而这种病态,像瘟疫一样蔓延了整个家庭。书中的世界里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,大人坏,小孩也坏。五龙和绮云生下的孩子,没有一个好东西,儿子米生甚至亲手活埋了自己的妹妹小碗。这种天生的、深入骨髓的坏,让人不寒而栗。
整个家族都笼罩在一种变态的氛围里,每个人的行为都超乎常理。如果说米店的六爷是传统地主恶霸的形象,那么五龙则是一个更为独特的、来自社会底层却恶到骨子里的角色。这种纯粹的、似乎毫无缘由的恶,在其他文艺作品中确实罕见。
为了痛苦而痛苦的写作?
读到后半段,故事的冲击力虽不如前半段那般猛烈,但家族内部的恶意倾轧依旧让人心惊。乃芳一尸两命的结局固然凄惨,但在踏入大鸿米店这个漩涡之后,这样的悲剧似乎又成了必然。最讽刺的是,算计了一生的五龙,最后却死得最为窝囊,像一条蛆一样,死在了他痴恋一生的米堆上,这或许就是他应得的报应。
平心而论,我认为苏童这本书多少有些“为了恶而恶”的倾向。前半部分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几乎要溢出纸面的恨意与恶意,而后半部分则更多是家族内的纠葛。苏童自己也承认,书中的一些描写有博眼球的成分。作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,或许在故事的编织上略显稚嫩,过于追求抓住读者的眼球。
尽管如此,我依然会给这本书打三星(满分五星)。苏童的文笔是老练且充满魅力的,那种精准而冷酷的文字,确实能给读者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。然而,故事本身所传递的纯粹的恶与痛苦,让我很难给予更高的评价。它是一次深入人性幽暗地带的、令人不适的旅程,看完后或许会像我一样,需要一些时间来平复心情。
(注:苏童凭借其作品《黄雀记》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,而非《米》。)